此幅谢稚柳所绘《松岭云深图》作于1974年,是其落墨山水的典型之作。画中山石云气布置妥贴,皴法疏密有度,色彩清丽质朴,深浅有致,观之魏然深秀。画面墨彩交辉,工写结合,奔放处不离法度,细微处愈见精妙。
谢稚柳 松岭云深图
设色绢本 立轴
1974年作
款识:漫之、志勇同志属正。一九七四年盛秋,稚柳。
钤印:稚柳印(朱) 谢稚(白) 秋与天争碧(白) ?书阁(朱)
签条:谢稚柳松岭云深图。漫之同志装成属题。稚柳。
说明:曹漫之,蔡志勇夫妇上款。本拍品由上款人家属友情提供。
134×81.5cm
谢稚柳原名稚,字稚柳,江苏常州人。他擅长书法及古书画鉴定,与张珩齐名,世有“北张南谢”之说。谢稚柳出生于诗礼之家,十六岁时跟随著名学者钱名山学习经学诗文,打下了坚实的国学文化基础。在钱氏寄园中他从陈老莲入手,走进了绘画的世界,通过临摹陈老莲而精通了花鸟画法。走出寄园后,谢稚柳跟随张大千游历,接触和目睹了许多历代名画巨迹,便由陈老莲的花鸟转而直入宋人山水。随后他受张大千邀请去敦煌协助考察,进行文字记录,并临摹了北魏至隋唐的壁画,出版了《敦煌艺术续录》,此书被认为是“敦煌学”的开山之作。建国后,谢稚柳受命成为中国书画鉴定小组专家,负责对全国所藏古代书画作全面的鉴定。文革时期,他的文物鉴定工作被迫暂停,因而使他潜心于书画的创作,其画风从此“易工整为放浪”。文革结束后,谢稚柳被国务院授命为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组长,继续投身于书画鉴定研究工作,与徐邦达、启功并称为书画鉴定三大家。
在当代美术史上,谢稚柳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修养全面的艺术家。在山水画创作方面,谢稚柳起步于二十岁之后,正因为对于唐宋绘画传统的喜爱和推崇,他一开始就取法乎上,从宋画入手,不入明清一笔。他从巨然《秋山问道图》着手,又力学王詵的《烟江叠嶂图》,取法燕文贵,对于北宋北方画派的李成、范宽也下过很大功夫,从中汲取了许多营养。谢稚柳画了三十余年的工笔画,到六十岁画风发生了重大转变,在花鸟和山水上都用了“落墨法”。“落墨法”是从考证南唐著名画家徐熙的《雪竹图》而来,他以墨为格,色墨相融,继而将“落墨法”用于山水画创作中。谢稚柳所创造的落墨画法铺陈绮丽,表现名山大川的重峦叠嶂,气雾烟云。烟雨溟濛的清溪,浓荫夏木的山谷,暮色迷茫的山村,在他的作品中都体现的淋漓尽致,呈现出奔放潇洒的写意情境。
根据长期的实践经验和体会,谢稚柳自始至终坚持认为中国画应该是写实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需要画家具备坚实的造型能力,这样才能形神兼备,物我交融。就笔墨风格而言,谢稚柳也有自己的见解。很多中国画家对于笔墨的要求是凌驾于形象塑造之上的,而谢稚柳的作品却始终以“写实”为出发点,坚持笔墨是服从于造型,他认为配合形象塑造的笔墨才是精妙生动的。因此,谢稚柳即使在画风上从宋人的工整转入放逸,但是他的笔墨风格始终是圆润敦厚、精气内敛的。所以其笔墨是灵动的,却巧中藏拙;是朴实的,却不拘泥呆板。如果说张大千是豪迈豁达,吴湖帆是温文尔雅,那么谢稚柳则是文武兼之。就如此件《松岭云深图》,即便在落墨中也能看出细腻的笔法,山石用粗阔的笔触铺扫而成,不足之处复加以勾勒,树木则用精劲的细笔绘成,与大面积的山石云气形成鲜明对比。全图设色与墨色结合,富丽中显出古雅之气。谢稚柳的画风总体上来说,笔法精致,赋色明丽,表现出精湛的传统功力。
这幅《松岭云深图》是谢稚柳为曹漫之,蔡志勇夫妇所作。曹漫之,法学家,收藏现代书画名迹甚富。当时正值文革,曹漫之作为老干部也是被批斗的对象,虽然两人头上戴的帽子不同,但他和谢稚柳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了。在文化被禁锢打压的特殊时期,向谢稚柳求画成了曹漫之聊以自娱的重要慰藉。在郑重所编《谢稚柳系年录》中,著录了谢稚柳为曹漫之所作的多幅作品,可见他们交往甚密。其中,就有这幅作品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