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拍活动:赏鉴陶文客来四方,寄兴金石神留三代
时间:2016/12/15 作者:西泠拍卖 来源:西泠拍卖



2016年12月14日,由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策划推出的“拓古为图——陈介祺考藏古陶文集拓稿本及金石铭刻赏鉴会”在杭州世贸君澜大饭店举行。




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浙江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池长庆、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副馆长罗可程、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吴莹、西泠印社理事、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大中、西泠印社理事王义骅、唐存才以及古文字学、金石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藏家、鉴赏家30余人出席了此次鉴赏会。



西泠印社副社长童衍方为大家介绍了陈介祺及其考藏古陶文集拓稿本基本情况,童衍方介绍说,陈介祺于同治十一年(1872)得到出土于齐国大邑即墨故城遗址首枚古陶片《陈悍》,是陶文发现、考释、鉴定、研究的第一人,其收藏的陶片大都以齐国制作为主。陈介祺擅长墨拓技艺,据考证其制作的拓片数量一般不过20余份,并且这些拓本在面世后的流传过程中大部分都已流逝,因此我们今天品鉴的陈介祺陶文拓本是极其珍贵和难得一见的。



西泠印社理事唐存才为此次赏鉴会带来自己珍藏的数片陶文实物、陶文拓片手卷以及吴昌硕题字的古陶文善本,其陶文实物中有陈介祺当年未曾见到的陶文新品种。唐存才在主题分享时给大家介绍了古陶文大致情况,他说:“通过目前的史料和记载可以发现,在战国时期,齐国的陶文数量最多;抑印的形式最为多样,也是被学者、文字学家发现和研究最早的陶文种类。战国陶文的发现意义重大,是对先秦文字的一个重要补充。目前,陶文研究的资料、著作相对有限也使这个领域最具学术增长的空间。陈介祺制作的拓片在当时即已享有盛名,更成为后世海内外藏家学者极为珍视之物。陶文中最为珍贵的当属官府制作的量器陶文。陈介祺考藏古陶文集拓稿本中《陈悍》、《平陵陈得丕齐丘主釜》等即是官量陶文的经典,稿本中陶文包含了齐国各大制陶窑口,不论从数量还是品种方面讲,都可称之为最顶尖的陶文善本。今天我们能在这里欣赏陈介祺收藏的八大册的陶文精品,欣赏齐国陶文的艺术魅力,是何等的幸运。”



此次品鉴会上学者、嘉宾还共同鉴赏了西泠拍卖从2016年篆刻专场中甄选出来的部分近现代名家印石,其中不乏程邃、吴昌硕、赵之谦、齐白石等名家刻印及数枚珍品田黄印章。

中国美术学院陈大中教授从印材、印文、技法等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印石、印谱的欣赏方式,尤其说明了好印也要有好的钤印方式,盖上去的印章要见刀,见笔,见纸,见印泥。同时,陈大中教授对西泠拍卖能够组织如此众多的名家印章并进行细致的学术研究给予极大赞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总书记的一系列文艺讲话精神,意义重大,深入人心。本次策划推出的陈介祺专题是西泠拍卖注重藏品学术研究,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又一次集中体现。